醫用血管鉗和一次性止血鉗之間有區別嗎?
發布日期:2022-12-27 00:00 作者:翊成網絡z 來源:http://www.nbbinhai.cn 點擊:
血管鉗為主要用于鉗夾血管或出血點,亦稱止血鉗。血管鉗在結構上主要的不同是齒槽床,由于手術操作的需要,齒槽床分為直、彎、直角、弧形(如腎蒂鉗)等。用于血管手術的血管鉗,齒槽的齒較細、較淺,彈性較好,對組織的壓榨作用及對血管壁、血管內膜的損傷均較輕,稱無損傷血管鉗。
由于鉗的前端平滑,易插入筋膜內,不易刺破靜脈,也供分離解剖組織用。也可用于牽引縫線、拔出縫針,或代鑷使用,但不宜夾持皮膚、臟器及較脆弱的組織。用于止血時尖端應與組織垂直,夾住出血血管斷端,盡量少夾附近組織,如右圖。止血鉗有各種不同的外形和長度,以適合不同性質的手術和部位的需要。除常見的有直、彎兩種,還有有齒血管鉗(全齒槽)、蚊式直、彎血管鉗。
搶救病人在出血的情況下,服入止血藥后,用止血鉗夾住血管大動脈,不讓血流出。原理就是和夾子一樣,不過是消毒過的。止血鉗:有大、小、有齒、無齒、直形、彎形之分。根據不同操作部位選用不同類型的一次性止血鉗。持止血鉗的方法與手術剪相同。包括使用位和攜帶位。
一次止血帶的使用方法:
1、止血帶以橡皮條或橡皮管為好,不宜用布帶、電線等無彈性的帶子。綁扎位置應在傷口的上方(近心端),并盡量靠近傷口,以上臂的上1/3和大腿上中部為好,小腿和前臂不能上止血帶,因該處有兩根骨頭,血管正好走在兩骨之間,上止血帶起不到壓迫血管的作用。上臂的中1/3部位亦不能上止血帶,因它可能引起神經損傷而致手臂癱瘓。
2、選定止血帶的部位后,應先在該處墊好布條,把止血帶拉緊,纏肢體兩周打結,松緊要適宜,以觀察傷口不出血為度。上止血帶要記好時間,冬天每隔半小時、夏天每隔1小時要放松l/2分鐘,然后再綁起來。再綁時部位要上、下略加移動。對大出血病人,應在上止血帶的同時,盡快送醫院治療。
3、要用無菌水(煮沸后的水)清洗傷口,并且用干凈的指頭輕輕找出深層的動脈,用消毒線小心扎住動脈。這是開放性的傷口被觸及的一次。如果動脈斷裂得很徹底,末端可能會萎縮,尋找會很困難。當你確信動脈在某小塊組織中時,可以用大號的針將整個組織都縫扎起來。
4、檢查手術是否成功的同時,盡快松開止血的繃帶,弄清楚導致出血的動脈,是否僅僅是包扎完畢的那一條血管。如果發現仍會流血,應立即重新扎上止血帶,繼續尋找破裂的血管。組織中會有其他的小血管,它們會提供肢體維持生理代謝所必需的血液,維持循環。